Construct Validity

也叫 internal validity

判断内部效度的标准

  1. 自变量和因变量应该是共同变化的,自变量变化在前,因变量变化在后
  2. 非虚假关系: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由第三个变量导致的。即,控制所有相关变量(confounder?)的效果。一个经典的虚假关系的例子是冰淇淋销量和犯罪率成正比,似乎是冰淇淋导致了犯罪,但实际上是由于第三个变量,气温,气温升高导致冰淇淋销量上涨,也使得人们更容易犯罪,因此冰淇淋销量和气温之间呈现了正向的相关关系。只要控制住气温,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显著了。

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

  1. 干扰事件 History: 其他事件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,从而干扰了自变量的影响
  2. 个人的变化 Maturation: 在研究的过程中,个人的生理、心理、社会状态发生了变化,这些变化影响了因变量,比如当时心情不好,所以抑郁量表的得分较高。
  3. 测试效应 Testing effect: 被试做过一次测试后,就有了测试的经验,可能影响他们的答案subjects learn from tests
  4. 测量工具质量不高,或不同的测试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
  5. 选择性偏差 Selection bias:抽样方式是不是能够均等的抽到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。如在某种抽样方式下,有一些潜在调查对象不会被访问到。比如,做一个针对老年人的调查,如果总体是全国的老年人,那么要尽量使得抽取每个老年人的概率都是一样的,如此,样本才有代表性,假设采用电话抽样,那么没有电话的老年人不会被抽到,这样样本就会有偏差了。调查对象的填答意愿也可能会影响样本代表性,愿意填答问卷的人,往往会进入到样本中,导致结果有偏差(bias also comes from differential response rate among subgroups of the population)
  6. 因果关系的模糊:如朋友数量和抑郁情绪往往成反比,有可能是朋友越少,得到的支持越少,更有可能进入抑郁状态;也有可能是,抑郁情绪影响人们的人际交往,长期的抑郁使得人们的朋友越来越少。因果关系的推断是从理论出发的,但社会科学的理论从来都充满了争论和不确定性。
  7. 统计偏差:如离群值的干扰

相关概念:

外部效度 external validity:研究结果多大程度上可以推广,普适性,也就是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

研究的效度 internal VS external validity 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 - 知乎 (zhihu.com)